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熱鬧慶點敬義民 中壢三寶 仁海宮媽祖廟 豬埔仔 蕃薯市仔 瞎子巷

熱鬧慶典敬義民

台灣各地於清朝年間有許多民變及械鬥的情事發生,擾攘鄉里,極不平靜,其中以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的朱一貴事件及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的林爽文事件危害最大,許多民眾為了保衛家園,紛紛自組民兵,幫助官兵平定民亂。林爽文亂平後,乾隆皇帝分別頒給泉籍義民「褒忠」、漳籍義民「思義」、平埔族義民「效順」等匾額,說明了上述各籍人士都曾助清平亂有功,事後各地也都有義民廟以茲紀念。

但因其他各籍人士大都為守衛某地區而組成義民,不像客家人動員了相關地區所有的客家力量,並整編為軍事組織,如屏東、高雄一帶的「六堆」,新竹、桃園地區的數十庄與之相抗衡,動員的人力、物力相當可觀,犧牲也較他籍人士更為慘烈,加上客家人特別重視慎終追遠、緬懷祖德的精神,因而使得義民信仰成為台灣客家人最獨特且最盛大的民俗盛會。

中壢因為客家人眾多,所以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義民節時,中壢仁海宮與平鎮義民廟均會配合中元普渡盛會,將境內信眾區分為十三庄,七十餘里,編為七組輪值當爐主,舉辦熱鬧的民俗慶典活動。

賽神豬

完整的義民節,前後共舉行三天,由農曆七月十八日下午的豎燈篙抽揭開序幕,此意謂招請遠近孤魂野鬼同來享用祭品。第二天的儀式是放水燈,目的是為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作崇而為害渡江以及在水中討生活的人們。舊時的人由於迷信水燈是永遠不滅的,它們將飄流至各處,照亮著人間的太平,為此,多數人總在放下水燈後,便立刻離開現場,留下想像的水燈在腦海中永遠亮著,期望人間永遠太平。第三天,也就是七月二十日,賽神豬的重頭戲開始登場,掀起了整個慶典活動的最高潮。

賽神豬也稱為神豬大賽,建醮和普渡盛會中,全豬和全羊可謂是主要的祭品,為了表示對主神的虔敬,更相互競賽誰的豬羊最大,並發展出相當規模的賽豬公,成為普渡盛會中的另一項特色。由於比賽競爭激烈,想要得到前幾名的大豬,都必須上千斤,如此的豬由於行動困難,養豬人家必需幫牠洗澡、翻身,天熱時並幫牠吹電風扇,並且供應雞蛋等多種營養品,照顧得無微不至,到了比賽前夕,經廟方人員秤量,確定重量後,才能宰殺大豬公。神豬比賽的前幾名,不僅有廟方的公開獎賞,親朋好友們也都會打製金牌以添加主人的光采,廟會更是人潮洶湧,熱鬧非凡。長久以來此種義民節普渡活動早已成為中壢當地最具特色的一項民俗活動。


花生酥糖 牛肉麵 鐮刀

講到中壢區,你是否就想到甜甜的花生酥糖呢?其實中壢不止酥糖有名,料多味美的牛肉麵及早期的鐮刀也是中壢的名產之一,甚至有人將它們比喻為中壢三寶呢!

  • 花生酥糖

    酥糖之所以成為中壢之寶,其說有二:

    • 一、 為日據大正時期,當時為皇太子的昭和天皇巡視台灣時,湯東海先生以其所製之酥糖,貢獻為新竹州之土產,後來更參加日本博覽會得特優獎而大大出名,自此成為本區名產。
    • 二、 是在民國十八年時(日本昭和四年),有一對范姓夫婦在雲林購回土豆後,製成一塊塊的花生糖,再拿到現今的第一市場去賣,在手藝與貨真價實下,生意愈來愈好,有時為應付客戶,一天曾連下數鍋,更經常好幾天為了趕付貨品而日夜無眠。

    後來在名聲遠播下,酥糖的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中壢酥糖的美味已是毋庸置疑。而由於在十餘年前,臺灣的美食開始走向高級多元化的經營方式,消費者的習慣漸有改變,使得一直受到歡迎的酥糖業者受到打擊,許多店家也慢慢走上歇業之路,或走向多元化的經營,目前純粹只賣酥糖的業者已寥寥可數。雖然如此,中壢酥糖仍是異鄉遊子最懷念的口味。

  • 牛肉麵

    除了酥糖之外,中壢的牛肉麵也是遠近馳名。中壢在早期可說是北部地區最大的禽畜市場的集中地,除了有著名的豬埔以外,也有其他的著名產物,如果臺北人想要買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動物,到中壢即可買到。

    而中壢製作肉類商品的手藝也愈來愈精良,尤其是路邊攤所賣的牛雜最為價價廉物美,受到消費者一致的喜愛。但現在想要在中壢吃牛雜已不是在路邊攤,而是在一家家飄散著香氣的牛肉麵館裡。這些牛肉麵館在中壢四處林立,各家均有特殊口味,不但有四川辣味作法,還有客家清淡風味,值得老饕們到此品嘗。

  • 鐮刀

    鐮刀製造業在早期也是中壢區極負盛名的一種特產,甚至有長長的一條街專門生產鐮刀呢!中壢早自清乾隆時期就有打鐵業的生產,而由於製造業者都集中在新街,也就是現在的延平路一帶,所以這條街又被稱為「鐮刀街」,專門生產鐮刀。後來由於品質優良,至道光年間中壢鐮刀業即已名揚全省,全盛時更有高達一百八十六家的業者聚集在此,其中尤以劉世醮、劉阿溪、及黃明和三人打造的農耕鐮刀最有名,當時這三人所創的鐮刀還曾一度遠銷日本。

    後來臺灣光復後,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所以在民國五○年代,鐮刀就成為農民必備的日用品及生財工具,當時的製造廠改手藝型為電動機械化大量生產,不但供應給全省農民使用,並外銷到東南亞、中東及非洲地區。但到了六○年代以後,臺灣的農業開始改為機械式耕種,這些鐮刀廠於是逐漸沒落,直到目前,現存外銷廠只剩福運袁記一家而已,那些過往街上霍霍的打鐵聲大概只有從歷史中去聽聞了。


仁海宮媽祖廟

仁海宮創建於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主祀媽祖,迄今已有170多年歷史,是中壢區最古老的廟宇,由於位於新街,所以大家又稱它為新街廟。

該廟起源於清道光年間,境內居民王、張、吳、余、黎等諸姓先賢,有感於當時中壢街肆繁榮,人口也漸次增多的情況下,為使居民有一個慰藉心靈的精神寄託,於是邀集中壢之三座屋庄、芝芭里庄、青埔庄、內壢庄、水尾庄、興南庄、後寮庄、石頭庄、埔頂庄、平鎮之宋屋庄、安平鎮庄、北勢庄、以及楊梅之高山頂庄等十三大庄的士紳商討建廟,最初奉祀觀世音菩薩,後來有鑑於旅客賈商往來頻繁,所以奉迎媽祖為主神,以保祐商旅平安,香火十分興盛。

聖蹟亭

據當地耆老表示,清代的中壢僅新街這一帶築有城池,由於媽祖常顯神蹟,地靈人傑,許多趕赴科舉考試的秀才都會來新街居住,於是此處也成為當時文風鼎盛之地。也因為此處文人眾多,所以新街廟旁還有一座專門焚燒字紙的「聖蹟亭」,這是傳統舊習中的「敬惜字紙」,只要是寫上文字的紙,便不能任意丟棄踐踏,即使是廢紙,也必須集中起來,送到專門焚燒字紙的「聖蹟亭」焚毀,可見先民對文字的敬重。

到了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由於初期廟宇建構簡陋,不堪風吹雨蝕,所以居民倡議重建,翻蓋為宮殿式大廟,同時正式定名為「仁海宮」,並立有「海國長春」扁額,迄今已五度重修,為三殿式廟宇。由於香火綿延不絕,長久以來,新街廟已成為當地居民重要信仰中心。



中壢區中榮里的中原路兩側,早年時代被稱為「豬埔市」,因為當時該地區是種豬的販賣市場,優良的桃園種豬多集中在這裡販賣,由於買賣的數量相當大,這些豬販們個個都在當時獲得極高的利潤,於是就開始飲酒作樂。當地的民眾為了賺他們的錢,就在當地興起酒家,一直到光復前後,此區的博愛路仍是特種行業的聚集區。但是在時空轉換之後,該地區的酒家開始被現代化的酒家所取代,至民國70年代更淪為社會上較低俗的酒家區,生意於是一落千丈,加上民國81年中原路拓寬後,博愛路頓失以往的隱蔽性,顧客日益減少。而在民國85年,更是將博愛路做拓寬的拓寬的拆除徵收土地,因此所剩無幾的酒家已全部消失,過去揚名全省的中壢豬埔仔也因此走入歷史。


蕃薯市仔

蕃薯在早年的農業社會中可說是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不但是一般民眾的主食,也是養豬極為重要的飼料。由於本省重要的種豬交易市場在中壢豬埔仔,所以在民生路靠近中平路一帶,各郊區的農民都會挑著蕃薯及其製品如蕃薯籤、蕃薯塊、蕃薯粉等到該處出售,到豬埔仔的商人就會順路在此採買飼料,久而久之,該處便成為中壢區最大的蕃薯交易市場,因此被一般民眾稱為「蕃薯市仔」。但從民國40年開始轉變為菜販市場的集中地,所以當時此起彼落的蕃薯講價聲,也隨著時間遠去而不再聽聞。


瞎子巷

中壢區的中興巷最早是在第一市場旁的一條小巷子,在日據時代是中壢街役場的空地,後來被建設成為是警員宿舍集中的地方。在光復前後,許多視障人士在該巷中紛紛各立「山頭」開起算命館。到了民國50年間,先後有愈來愈多的盲人到此處討生活,他們在巷中依牆建設一棟棟小小間的木板屋,聽說生意相當興隆,因此,「瞎子巷」也被當地居民稱為「算命巷」。然而現在此巷因為空間狹窄,也將被拆除了,「瞎子巷」也即將成為歷史之名。